找到相关内容859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解读佛教文化:唐代佛教(2)

    贪欲。  法相宗以阐明“法唯识”、“心外无法”为宗旨,亦名唯识宗。依唯识论所说,以为宇宙万有,都不过是由心识之动摇所现出之影像。内界外界,物质非物质,无一非唯识所变。而所谓能变识,有八种,即眼识、...四谛创教,怖生乐死,思想十分反常,偏僻已成定型,无可补救,大乘教主张一切皆空,法唯心,否认客观事物的实有,这又是何等偏僻荒谬的思想。龙树提倡非空非有的中道,非空非有即非这非那,究竟是什么东西,实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4568851.html
  • 杨维中: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

    条件,后二属于“客观”方面的条件。将唯识的宗旨——摄境从识体、摄识入性体以体悟法唯识,证得真如理体,贯彻于修行实践层面则有两大法门:一是“五重唯识”的观法,二是“唯识五位”的修行位次。前者是...三千如”、三千法界、三千世间,而三千世界是由十界、十如是和三种世间相乘而构成。天台哲学认为,世间、出世间诸法各有自性,互相依赖、相互渗透,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这个整体,法性本来圆满,法如其所是地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63769407.html
  • 佛教的历史存在与现代反思

    关于识的六种功能机制的界定与阐述,这就是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构成的六识。在唯识理论经典中,如《解密深经》、《楞伽经》等,确立了“法唯识”、“三界唯心”与“唯识无境”的命题,进而将识的范围与功能...认同这一看法:  《列子》云:周穆王时西极有化人来,反山川,移城邑,千变  化,不可穷极,穆王敬之若圣。此则佛化之初及也。  此外,唐道宣在《归正篇》中引《列子·仲尼篇》,不仅对孔子已知“西方有圣者”...

    余树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1469525.html
  • 略论法相宗的中道观

    的完整统合,都体现出非有非空之中道实性。因此三性及三性中道 学的学说,实际上即代表了法相宗关于世界现象之存在性的最终诠释的理念。尽管法相宗说 法唯识,将一切现象统归为心、心所法,三性则遍行于一切心、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2269535.html
  • 论“唯识无境”思想

    论“唯识无境”思想  中国佛学院理净  “三界唯心,法唯识”是唯识宗的宗旨。意思是说我们有情所依的三界一切万法皆是“唯识”所现,并非真实之有。这种理论往往不易被人们接受。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无[F1...法唯识无余”。又《维摩经》云:“有情随心净垢”等以及《唯识二十论》、《唯识三十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等诸经论皆讲法藏识所现,非识外别有其境。以此说明“唯识无境”思想之安立。其实,不仅大乘经论主张“唯识”思想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2369536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释疑篇(一)

    国法  一六、佛教与民治  一七、劝人为善是僧徒之职责  一八、怎样知道有观音菩萨(P26)  菩提心影自序  佛说:“三界唯心,法唯识。”明乎此,则心外实无一法。盖一切法,不出五位:一者心王,即自...唯阿赖耶识不托本质,而自变自缘;而前六识,皆托阿赖耶识所变根身器界之相分为本质,即第七识亦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本质,然后在各识自体(P27)上再变一重相分为所缘。观乎此,则心外无一法,法是心影,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5970427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一)

      何以须释名?因从名始能辨体故。譬如有人谓慈航为善人,为非善人?(P9)此善与非善,固属应论问题,但何以谓之慈航耶?尤属第一步之重要点。  “三界唯心,法唯识”,粗读之似无问题;细玩之,则“心之与...是用;手巾是体,洗面是用;明此理,则当知心因体名,识从用立。  三界:即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;举三界则法皆摄;举法则三界亦赅;今何以又区分为二?曰:  三界者从量立名;法者依质立号。  心识之名,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770435.html
  • 谭嗣同的“仁学”与佛学

    心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”的论断,直接贯穿了法界缘起的理论,所以称之为心佛;法相宗依“唯识论”认为一切客观现象均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变现,故形成法唯识的观念。谭氏的经世佛学的理论大厦,正以禅宗自性清净的“...,是必为无国之民。无国则畛界化,战争息,猜忌绝,权谋废,彼我亡,平等出;且虽有天下,若无天下矣。君主废,则贵贱平;公理明,则贫富均。千里里,一家一人。视其家逆旅也;视其人,同胞也。父无所用其慈,子无...

    周行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75670686.html
  • 略论儒佛会通与两宋理学思维的基本向度

    本体论上的基本构想上,虽然气化论与缘生说差异颇大,生生化育的天德流行观亦不同于五蕴和合的缘起性空说,太极创生尤其不同于无明起行。但是“三界唯心”、“法唯识”、“即心即佛”,无论是客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论...等等,在理论的程序中,在在可见其二元一本,两端合一,一本殊等种种思想型态。?体用方法的普遍采取—此方法原是玄佛会通时,佛学取之于新道家者,而回馈于两宋诸儒,程朱理学用之尤为博大高明。?得意忘言、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270738.html
  • 观所缘缘论释解

    所以神,因明所以妙也。论文易晓,释说难明。引而申  之,为便讽籀,岂有别见,衿着于篇。  若言能令毒智人,为令其慧极明了,及为消除于罪恶,  稽首敬已观其义。  此护法将欲释论归敬偈也。不了三界唯心,法唯识,能所爱憎,  日相寻逐,是为毒智。了则一真自性,平等如如﹔是如消除罪恶,  稽首三等。观此论义以观自性之义。  论曰﹕诸有欲令 (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) 者,或执  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﹔或...

    欧阳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3070817.html